01
俗話說:「煩惱天天有,不撿自然無。」
話說得很輕松,但是要做到,就很難了。畢竟,你我都是普通人,利益在心中,責任在身上,痛苦在生活里。
小時候盼望長大,然后賺很多的錢,過幸福的日子;長大之后才發現,「盼望長大」是一件多麼無知的事情。
不管怎樣,時光不會倒流,日子還得繼續。既然無法逃脫,那就勇敢面對,學會一些化解煩惱的方法,無可厚非。
02
第一句話: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。
人生就是一個過程,來的時候,哭哭啼啼,走的時候,一寸不留。
事實上,我們每天都會經歷一次「來、去」,卻沒有認真去感悟。這就是「照鏡子」。
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。一大早起來,對著鏡子照一照,整理自己的著裝和頭髮,如果是女人,還要化妝一番,讓自己帶著淡彩出門,更加自信。
觀察一番,鏡子里頭,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,它僅僅是反應外在的一切。
你走到鏡子前,鏡子里就是「你」;你做了什麼動作,鏡子里就有什麼「動作」;你離開鏡子,鏡子里就沒有「你」了。 這個過程,像極了「人生一世,一生一死」。
莊子說:「至人之用心若鏡,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,故能勝物而不傷。」
把一面鏡子放在內心深處,那麼隨時都能反應外界的一切,但是從來不會讓某種景物,一直停留在內心。來的來,去的去,各自安好。
認真想一想,你為什麼煩惱?多半是你舍不得過去,又狠狠地抓住現在,因此心靈深處,非常「滿」了,無法承受。
我的一位朋友,今年四十多了,失婚有五六年了。
前段時間,他遇到了喜歡的人,一起吃了幾頓飯。就在打算好好再談一次戀愛的時候,對方拒絕了。因為他一直和前任聯系,這是對方無法接受的。
畢竟,感情是純粹的,就像眼睛一樣,容不下一粒沙子。
從今往后,愛過的人,就放過;失去的機遇,就別嘆息;昨天的爛人爛事,就還給「昨天」;活在當下,你就不累了。
03
第二句話:善撲火者不迎其煙,善防水者不當其急。
劉伯溫,明朝開國元勛。據傳,他能夠前知五百年,后知五百年,能力超群。
他說:「善撲火者不迎其煙,善防水者不當其急。」如果要撲火,就不要對著煙的方向,否則會嗆到;要遠離水患,就要從容,不要使勁撲騰。 把行動總結起來,變成智慧,就是「逆向思維」。
當你煩惱的時候,就朝著相反的方向去思考,去做,不知不覺就到了煩惱的對立面——快樂。
劉伯溫在追隨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前,一直不順。他索性歸隱,在家安心讀書,寫下了《郁離子》一書。
書里,有這樣一個故事:楚國的太子用梧桐種子喂養鳥,希望鳥能夠發出鳳凰的鳴叫。
大臣春申君說:「不管鳥吃什麼,習性是不會改變的。」
春申君的門客朱英聽了這句話,接著說:「你知道鳥不會改變習性,那麼你為什麼要養一些無賴之徒,希望這些無賴可以幫你?」
春申君執迷不悟,最后被曾經收留過的一名「無賴」李園加害。
人啊,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是勇氣,但也是匹夫之勇,終究會傷害到自己。不如退一步,等老虎走了之后,再去山里看風景,甚至可以徹底放棄這樣的想法。
應用到生活中,舉兩個例子:其一,你遇到了一個處處和你針鋒相對的同事,你就遠離他,不管他說什麼,都不當一回事。久而久之,兩個人的關系就淡了,同事就不會傷害你了。
其二,有人追著你說難聽的話,你就躲開,朝相反的方向走。對方的話聽不到了,自然就沒有意義了。
所有糾纏你的,都可以躲開,關鍵是你是否愿意,能不能做到「敢于不敢」。
04
第三句話:人生哪能多如意,萬事只求半稱心。
以上這句話,是靈隱寺里的一副對聯。告訴我們,任何事情,都不會圓滿,能夠有一半,就夠了。
《警世通言》里有一個故事。
南宋時,有一個叫李直的官員,原是南劍府太守。后來,因為貪占了便宜,被革職了。流落到靈隱寺當倒茶水的服務員。
有一天,太上皇宋高宗退位之后,常常去游西湖,靈隱寺是他常去的地方。因此,他遇到了李直,聊了很久。
宋高宗說:「我幫你說句話,應該可以官復原職。」
之后,李直再次走進官場。宋高宗也因此受了宋孝宗的氣,嘆息「樹老招風,人老招賤」。看來,皇帝也要接受「人走茶涼」的規律。
每個人都希望「萬事如意」,現實卻不會如此這般,而是不如意事常八九。
天子都要受氣,煩惱不斷,更何況是普通人呢?這樣對比,你就會開心了。并且,你也不會一直仰慕天子了。
人生,一半過去,一半未來;一半清醒,一半糊涂;一半付出,一半得到;一半喜悅,一半憂傷......處處都是一半好,你又何必煩惱呢?放下不開心的一半,剩下來的,就是「如你所愿」了。
05
《菜根譚》里說:「一場閑富貴,狠狠爭來,雖得還是失;百歲好光陰,忙忙過了,縱壽亦為夭。」
榮華富貴,本來不是你的,也不是我的,而你我卻因此互相傷害,拼盡全力。得到了,也是得不償失。
一百年之后,誰還記得誰?幸福,不過是餓了吃飯,困了睡覺,閑時喝茶,忙時賺錢。
張開手,本來無一物;握緊手,何處惹塵埃?
從今往后,心不動,則不傷。
所有的傷,都得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