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和人相處是有一道屏障的,這道屏障會將整個世界一分為二,分別為: 外圍社交圈和內在修整圈。
要知道,想要走進一個人的世界是非常難的,如果你莽撞地橫沖直撞,只會引起他人的反感。
中年時期,我們更要懂得邊界的道理,這6條社交潛規則,你一直要知道。
1、切勿交淺言深
蔡康永在《奇葩說》里曾經說到過:「人跟人的人際關系,如果一旦超過了那個分寸,你就是給別人添了麻煩。」
中年時期,多年在社交圈中摸爬滾打,自然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社交方式,但是,所有社交方式的前提,一定是基于三個字: 邊界感。
年輕時,我們可以和剛認識的朋友推心置腹,傾吐心中不快,但中年時期,一定要知道,有些話,沒有多年的交情,一定不要多說,否則只會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。
2、傾聽比輸出更重要
會說話的人,半在傾聽,半在慎言。
自己一味地輸出,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狹隘。因為你的思維會被困在自我意識的牢籠中,難以再接收到新的信息,久而久之, 便會成為他人眼中固執地「不合群的人」。
《荀子》一書中提到:「與人善言,暖于布帛」。
懂得少說多聽的人,勢必會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喜愛。
3、換位思考后再說話
人性最大的善良就是換位思考。
許多人在和他人交流時,總是急于表達自己,給出自己的建議。這種因為慣性做出的反應,會讓他人覺得你不夠重視而心生怨懟。
楊絳先生曾說過:「當身居高位,看到的都是浮華如夢,只有身處卑微,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。」
每個人的人生和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,我們無法復制他人的人生,但要盡量做到換位思考,認真地回復,哪怕沒有好的建議,也要足夠真誠。
4、共情比事物本身更重要
同事和你抱怨工作太累時, 你覺得他更關注的是解決方案還是情感共鳴?
人與人的溝通交流中,希望對方和自己共情和理智分析事件本身的原因,大部分都會覺得前者更重要。
情感的共鳴以及語言帶來的慰藉,更能安撫情緒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在和女朋友講理時,只會讓對方更崩潰的原因。當親密關系建立之后,相處方式就會發生改變,同理,在友情中也很適用。
5、懂得給耳朵和嘴巴上「鎖」
2歲學說話,一生學會閉嘴。
說話是門藝術,但是閉嘴卻是門學問。
古人說,禍從口出,大部分事物的禍端,都是因為說話不合時、不合規所導致。
朋友說的話,有時候不必太當真。真正聰明的人向來都是自帶「過濾器」,將信息中不適合自己聽的摒棄掉。即使不小心聽到,也會將秘密塵封在心底。
6、說話盡量不要帶有消極詞匯
負能量大多可以通過語言和肢體傳遞給他人。
一個語氣中全是抱怨的人,只會讓人想要逃離。
他們悲觀厭世,長時間的消極狀態會讓其身邊圍繞著「悲觀」的磁場,所到之處,都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,讓他人深受其害。
中年之后,心智趨于成熟,在與人交往時,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,調整好自己的狀態。
沒有人會為你的不幸買單,他人有權對你的抱怨冷漠。
中年過后,你認為朋友的質量和數量哪個更重要?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