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跳出窮人圈子?窮人大多敗在這4種「思維模式」上,只要有一個都很難混出頭!

我們之所以這麼努力,無非就是想生活過得更好,實現階層的躍遷。許多人誤以為,只要自己能賺更多的錢就能實現階層的躍遷。

不可否認賺更多的錢,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,但卻不一定能實現階層的躍遷。每個階層都有一層固有的屏障,若突破不了屏障,一樣無法實現階層的躍遷。

有位朋友,2000年前一直在做煤炭生意,當時煤炭行情一路直上,他也賺得盆滿缽滿,可是據他說,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把他當成「暴發戶」,與那些大佬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。

想要實現階層躍遷,賺錢的確是一條相對有效路徑,但卻不能保證必然能融入其中,關鍵在于你的思維模式,是否能夠與之匹配。

01.籌碼是核心因素

階層就像牌局,你手中有多少的籌碼決定了你進什麼樣的場。就像你手中只有100塊,輸了這100,就沒有翻盤點機會,而手中有1000塊的人,輸掉100,還能有翻盤的機會。

當然這不僅僅只的錢,而是能夠翻盤的機會,比如,專業技能、人脈圈子、價值……這些都可能成為你翻盤的機會。

手中的籌碼決定了能進怎樣的階層,階層越高的人也就越精明,別想著空手套白狼,《三十而已》中顧佳茶山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,按理來說她的生活不錯,但想要擠進更高的圈子,結果卻讓自己陷入了危機。

擠不進的圈子不要硬擠,為難了別人,作踐了自己,因為別人手中有足夠籌碼,而自己可能就需要傾盡全力。這更像是拖拉機在高速路上,哪怕傾盡全力,也一樣是力不從心。擁有的籌碼決定了在何種階層更加游刃有余。

02.利他的就是利己

說到「利他」不少人第一反應一定覺得是毒雞湯,其實曾經自己曾經這樣以為。不過,問自己一個問題:憑什麼?

有句話說得好「向上兼容難,向下兼容易。」可別人為什麼要向下兼容?或者說愿意帶你一起玩?

被需要才是關鍵,或許你能優秀,但你的優秀不是每個人都需要,就像喜歡吃肉的人覺得吃素不爽,而素食主義者覺得吃肉就是痛苦。

況且人的優越感來自于他人的反饋,比如,穿什麼衣服,開什麼車,住什麼房子……這些反饋來自于他人,優越感也會油然而生。

那麼利他的過程,不僅自己會獲得正面的反饋,還能從中獲得更多好處。你對領導有利,領導就會將資源傾斜于你;你對同事有利,同事就會給你更多的協助;你對合作伙伴有利,合作伙伴才會以你為主導……

所以說,利他就是利己,無非不過就是先后次序而已。就像先工作后拿工資一樣,想獲得先付出,想獲得先利他。

03.動態的思考模式

人們總是以靜態的思維去判斷未來的事情,這是一種常態,用過去的經驗去判斷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,用固有的思維考慮問題。

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人,說起一件事的時候,他們總是不屑一顧,以質疑的眼光去對待。比如,2000年初網購剛剛開始的時候,大多數人都不屑一顧,總認為實體店更加靠譜,可現在網上購物已經沖擊了實體店。

再往前延伸,當時誰能想到除夕夜幾十億條的短信,現在短信功能對于大多數人來講,最大的作用就是收驗證碼。

只有保持接受新鮮事物的心態,用動態思考模式,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。時代在不斷地迭代,無論你現在從事什麼樣的工作,做什麼樣的事業,都必須要用動態的思考模式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。

就像許多職業可能未來會被人工智能替代,許多行業也會逐漸沒落,用動態的思考模式,才能搶占先機,讓自身價值被別人需要。

04.成長的思維模式

人們總有這樣一種心理,達到某項目標之后就可以一勞永逸了,比如,經常能聽到同事說「如果我中了500萬,那我就可以不上班了,光利息就是一年辛辛苦苦的工資了。」

想必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,但就像80年代初時,人們說起「萬元戶」一樣,好像成為了萬元戶就足夠了,可現在誰家不是當初「萬元戶」呢?這與動態思維分不開,但這里想要強調的是成長,才是不斷躍遷的路徑。

這世上沒有所謂一勞永逸的事情,可以在達到目標稍作停留,而這個停留也不過就是反思與回顧的過程,整裝待發重新開啟新的一段歷程起點。

「叢林法則」、「弱肉強食」,如果你停下意味著在未來就會被淘汰。人們之所以在不知不覺中迷失自我,就是在達成目標后停留的時間太長,在這個停留的過程中,沒有設定新的目標。

就像學生時代,從小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,考上大學之后,很多人就像脫韁野馬,在沒有束縛下逐漸迷失自己,到畢業后才發現,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式;對于職場人,提拔了之后,就不再進取,反而由于「怕失去」的心態,讓自己止步不前,直到被后浪拍在沙灘上……

寫在最后

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,想要達到階層的躍遷,人們關注到物質條件的同時,卻忽略了價值。雖然人們都清楚價值決定價格,但關注點往往在價格上。想要實現階層的躍遷,是不斷地增加手中的籌碼,并且自身的價值能夠被需要,還需要用動態的眼光去判斷趨勢,更需要不斷地成長,以免在不知不覺中被「后浪」拍在沙灘上。

用戶評論

2023/6/2 7:16: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