坦然面對親人的離世,畢竟你也無能為力: 親人逝去,不掉眼淚的,大多是這3種人

我們無法左右生老病死的進程,但能選擇如何去面對。

對于這些既定的,但又無法改變的事實,聰明人會坦然自處,也會提前規劃,為以后留足退路。恰恰是用堅強的心態作為盾牌,以后的人生才能無堅不摧。

你會發現,很多人在親人離世時痛哭流涕,恨不得隨對方而去,雖然情真意切,但反映的是脆弱的心理狀態。

生命就是這樣多變,一個又一個的親人都會漸行漸遠,到那時又該如何自處呢?

許多人在這樣關鍵的時刻,從來不曾流淚,外人以為他們絕情至極,其中的辛酸只能自知。

說不定這背后有著我們未曾探尋的故事,也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強大心智。

一般來說,親人逝世不掉眼淚的,多半是這三種人,很現實。

01:不敢相信,尚未反應過來的人

人在面對親人逝世的那一刻,多半是不流眼淚的,并非內心沒有觸動,只是始終手足無措,不敢相信。

我們的機體自動隔絕了外界的所有信息,還在試圖自欺欺人。直到時間將這一幕緩緩拉開,內心的悲傷才終于噴涌而出。

一位網友就曾在社交平台上說道,當時最愛他的奶奶離世時,他沒有流過一滴眼淚。

母親曾指責他太過絕情,實際上自己明白,那時他整個人,都處于巨大的崩潰之中,根本來不及反應。

直到後來坐上火車離開家,看到了遼闊的草原,想起了奶奶曾經帶他出去旅游,才恍然間意識到奶奶已經不在的事實,頓時哭成淚人。

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,都不是一瞬間占據腦海,而是慢慢成為既定事實。

你以為對方麻木無知,實則他只是需要時間去接納而已。

掉眼淚并不代表著感情的深淺,關鍵在于過往是否相互陪伴,以后又是否會彼此懷念。

用時間檢驗出的真情,才最為刻骨銘心。

02:臨危不亂,內心堅強的人

親人的離世帶走了眾多的歡愉,越是與其親密的人越是難以接受這一事實,掉眼淚就是許多人的第一反應。

但眼淚在表達悲傷的同時,也會帶走人的理智。

看著周圍亂作一團,所有人哭成一片,整個家庭不只會陷入悲傷之中,還會失去秩序,這并不利于今后的生活發展。

那些不掉眼淚的人,可能早在心內心千瘡百孔,卻不愿意表現出來,又或者他們早就扛起家庭的責任,要及時處理老人的身后事。

正如在電視劇《請回答1988》中,德善意外得知奶奶離世,崩潰地前往老家。

一路上,德善的姐姐寶拉都未有絲毫改變,永遠都是那麼沉穩冷靜的模樣,這也讓德善百思不得其解。

後來寶拉才解釋道,在這樣慌亂的時刻,她需要照顧妹妹,幫助父母,沒有時間哭泣。

相比于掉幾滴眼淚,她更希望能夠去保護奶奶生前最愛的人,這也是對于奶奶最好的交代。

不得不承認,哭是人類固有的情緒,但它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,尤其在親人離世這樣關鍵的時期,需要有人穩住時局,帶領家庭走向正軌。

這類人具有十足的領導力,也具有掌控人生的能力。隨時隨地都能擺正自己,這才是最了不起的品質。

03:與親人關系不好,未曾悲傷的人

親人只是一個身份而已,并不能代表彼此的感情深淺,有些人這輩子最大的傷害恰恰是來自于親人,這也導致他們在面對親人離世的事實時毫無情緒波動,連掉眼淚都覺得虛偽。

凡事有因必有果,如果親人未曾給予他人足夠的關愛,那麼別人也無法對親人的離世而動情。

真正的悲傷和痛苦是來自于兩顆相互疼惜的靈魂之間,沒必要對任何人道德綁架。

否則,逼迫一個人掉眼淚,也只是強人所難,自欺欺人而已,這種虛偽的表達毫無意義,不如不要。

親人逝世時不掉眼淚的多半是這三種人,原因各有不同,需要分情況看待。

無論怎樣,都希望我們能夠坦然面對親人的離世,畢竟你也無能為力。

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過好自己,才是唯一能做的事。

END.

用戶評論

2023/6/9 7:11: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