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戰國策》中曾言: 「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」
父母對于子女的關愛,不僅是成長時的陪伴與教導,更是對他們未來的期待與計劃。
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帆順風,所以便竭盡全力,為孩子打造一個優越的成長環境。
只盼望他們能夠前程似錦,有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,過上更好的生活。
而如今的社會發展迅速,各行各業都在推陳出新,一時間讓人感覺眼花繚亂。
雖然老話常說「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」,但如何選擇行業,仍然是一個非常值得考究的問題。
選對了,不僅能得到足夠豐厚的回報,還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。
選錯了,生活過得步履維艱不說,一生的大好時光都會白白浪費。
許多工作看似不錯,實則毫無前途,尤其是這3種工作,千萬不要讓兒女們從事,錢再多也別去嘗試。
01
過于安逸的工作
追求穩定安逸,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,也是很多人趨之若鶩的夢想。
即便目前就業壓力如此之大,仍有不少年輕人喜歡待在舒適區中,不愿踏出一步。
他們習慣了簡單輕松的工作,每天自由散漫,上班就是隨便應付敷衍,閑下來的時間也多用來消遣娛樂,倒也活得輕松自在。
從一開始,他們就沒想過更進一步,也不愿花時間來提升自己,只是想著得過且過的混日子。
乍一看,這樣的工作似乎非常誘人,似乎是不少人求之不得的美差。
可長期從事這樣的工作,就算是再有潛力的天才,也會在安逸的環境中,漸漸泯然于眾。
著名的《傷仲永》故事中,方仲永本是天賦異稟的神通,從小便能吟詩作對。
然而,他的父親發現他的才能以后,沒有讓其繼續深造學習,而是把他當成了搖錢樹,帶著方仲永到處寫詩賣錢。
過了幾年以后,方仲永的天賦終于耗盡,變得和常人無異,也再沒有人請他作詩了。
正如韓愈在《進學解》中所言:
「業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毀于隨。」
被安逸所圍繞,人也會逐漸變得懈怠,再沒有努力奮進的動力,最后逐漸被時代所淘汰。
不趁著自己年輕時大步向前,等到自己已經落后掉隊,再想追上別人就是癡人說夢了。
人生中有許多苦難,是注定在劫難逃的。
現在選擇了對自己寬容以待,未來現實就會用最苛刻的方式加以「回報」。
02
高替代性的工作
最近幾年,人工智能一直都是熱度非常高的話題。
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,人工智能能夠應用的領域和深度,都有了很大的發展。
這項科技未來的研發方向,也逐漸轉向了解放勞動力,也就是代替人,去做那些可重復且不復雜的工作。
對此,企業家李開復曾在采訪中說:
「未來15年內,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,接管我們現在的工作和任務。」
相比機器而言,人的體力與精力都是有限的。
若是真有一天,人工智能能夠代替人的工作,首當其沖的必然是那些簡單重復,且沒有技術含量的崗位。
例如流水線的工人、工地上的搬運工或者超市的收銀員,每天的工作內容千篇一律,所要做的無法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復。
這類工作不僅耗時耗力,也不會在工作時,讓自己學到新的技能,老員工與新手的區別,無非是熟練度的差別,很輕易就能彌補追上。
從事這樣的崗位,無論工作多少年,自身的價值都無法獲得提升。
等到公司發生變革,或是招來新的員工,又或是選擇裁員節省成本時,這類崗位總會被優先考慮。
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:
「優秀不夠,一定要卓越,一定要無可替代才是重要的。」
想要追求工作的穩定,先要把自己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,讓自己擺脫對外界的依賴。
在任何領域皆是如此,只有優秀到無可替代的人,才能游刃有余。
03
損害健康的工作
雖說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只要是靠自己雙手勞動,都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。
但是有很多行業,想要做出一些成就,便要付出損害健康的代價。
例如一些純體力的勞動,或許在年輕力壯時,還能依靠身體勉力支撐一段時間。
可等年紀上來以后,即便自己有心繼續干下去,身體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持下去了。
而且這類工作,經常需要奔波于惡劣的環境之中,或被烈日暴曬,或被煙塵掩蓋。
長期以往,身體難免會留下一些隱患,隨時都可能爆發。
還有一些人,為了能夠多賺一些錢,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,瘋狂熬夜趕進度。
又或者為了應酬工作,在別人的勸導或者逼迫下,短時間內大量飲酒。
這些看似都是有上進心的表現,其實只是拿未來的健康,去兌換現在的財富罷了。
叔本華曾說: 「人類所犯的最大錯誤,就是拿健康去換取其他身外之物。」
為了眼前的一些蠅頭小利,賭上自己未來的幸福,怎麼看都是一樁賠本買賣。
工作的原本目的,是為了讓我們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。
而不擇手段的攫取利益,恰恰會讓我們的身體難承其重,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了麼?
錢沒有了,可以有無數種方式賺回來。
可健康若是不復存在,那即便有萬貫家財也是對生命的浪費。
羅素曾說: 「眼光長遠是理性的,但也是苦悶的,因為美好永遠在將來,當下永遠有苦難。」
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,但一定與會自己有著適配度的差別。
選擇工作時,不應該只看現在,而忽略了未來的發展。
我們對職業的選擇,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未來的一生。
有時候,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。
選對了,生活錦上添花;選錯了,命運兜兜轉轉。
為了讓子女少走些彎路,在一些關乎未來的抉擇上,父母不妨多給子女把把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