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學發現:有3個方法,可以判斷一個人是「真的有錢」還是「假有錢」

一開始的時候,「金錢」僅僅是用于人們物質交往和流通的貨幣。隨著階級差異的出現,在一些人眼中,金錢逐漸成為了人們的權利和身份的象征。

蘇軾在《策別·課百官三》:中云「舉天下一毫之事,非金錢無以行之。」

從古至今,金錢的地位和其發揮的功能都是舉足輕重的,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占據著更多的財富。

網絡上經常會流行這樣的話「悶聲發大財」又或者是「一夜暴富」等等。

有些人把這種網絡流行語作為自己的座右銘,他一方面調侃了自己,另一方面也把這作為一種激勵,這類人潛意識里都渴望自己變成一個富有的人。

現實總是殘酷的,在社會上,僅僅有一部分的人占據著社會中的大多數財富,很多的人還是屬于中產階級。

由于人性的虛榮心作祟,一些人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,為了得到某些利益,所以他們會裝作有錢人的樣子。

電視劇《芝麻胡同》中有這麼一個細節,恰恰反映了一個有錢人和一個沒錢人所具備的特征。

主人公嚴振聲是北平沁芳居醬菜的老板,小黑子是嚴振聲家的打工者。

因為某種原因,小黑子突然有了權利,他借用自己的權利,謀求了一定的財富,居住在了嚴振聲的大房子里,開始大搖大擺的裝腔作勢。

當他走出院子之后,問鄰居們自己有沒有「派頭」,遭到一群人的嘲笑。

他們說:「有錢人的氣質你是學不來的,嚴老爺那是骨子里帶的,真正的有錢人根本不用裝。」

嚴振聲大氣、有遠謀,無論是否有錢,他具有的是一顆強大而頑強的內心,反觀小黑子,他對金錢極度渴望,逐漸地忘記了仁義道德。

心理學發現:有三個方法可以判斷一個人是真的有錢還是裝的。

一、精致的細節

細節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真正的品味,一個真正有錢的人,他在任何地方都是精致的。

一個沒有錢的人,他連自己的溫飽都無法滿足的情況下,也就很難注意到那些細枝末節的問題。

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則反映了這一個現象,只有當我們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后,才會逐漸的上升到更為高質量的需求。

這些需求不僅僅是用金錢來衡量的,而是它本身所具備的價值,是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來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想法。

在精致的細節下折射出來的是一個人的愛好,又或許是一個人長年累月保持下來的一種習慣。

二、對待金錢的態度

真正有錢的人很少去炫耀自己有多有錢,也很少在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能,反觀只有那些沒有錢的人,才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別人自己有多有錢。

這來源于人本身的虛榮性,同時也反映了他們現在真實的想法,也就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反射效應。

喜歡裝作有錢的人,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和他人談論關于錢的話題,他總是試圖去抬高自己的地位,試圖讓別人肯定他。

這類人在本質上內心是極度自卑的,他認為這代表著一切,會覺得自己沒錢別人就瞧不起他,其實僅僅是他自卑的心理作祟。

越是有錢的人越不會讓金錢左右自己,而是真正成為金錢的主人。

三、掌控自我的能力

有錢人的生活雖然光鮮亮麗,但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輕松隨意,他們具備著一種高效且自控的能力。

有錢的人底氣就很足,他們會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一種自信,這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能力,更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態度。

那些裝作有錢的人往往做事情時顯得過于高調,甚至無法與人正常的溝通,十分的傲慢無禮。

這類人目光短淺,僅僅看到的是短暫的財富,而忽略了人際關系中的價值,他們無法成為真正有錢的人,因為他們本身的綜合能力就非常的差。

一個人是真的有錢還是裝做沒有錢,可以在這三個地方凸顯出來。

有錢人在乎的是自己潛在的能力和價值,反而越是沒錢的人越想要竭力的證明自己有錢,二者本身的關注點就不一樣,所以造成了他們的地位也就不一樣。

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,別人尊重你,別人喜歡你,并不僅僅是由金錢所占主導的,還在于一個人的質量。

用戶評論

2023/6/2 6:59: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