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「假期」結束,人們也投入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當中,不少人都再度面臨著找工作的問題。
在找工作的時候,我們通常都是再三考慮,避免「踩坑」。倒不是說工作有高低貴賤之分,而是要從長遠的發展來考慮。
有的工作能讓你不斷地提升自我,適應社會的需求,在競爭中占據優勢,不用擔心失業;而有的工作對于你的個人發展并沒有積極作用,反倒會讓你停滯不前。
馬云曾經公開表示,現在的工作里,有50%會在未來的20年里消失。所以混得再差,也不要從事這3種工作,堅持的時間越長,結局反而會越糟。
1、不簽合同、不交社保的工作
按照國家的規定,企業必須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,并為員工繳納社保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「五險」。
但在實際操作中,有的公司為了節省成本,只和員工簽訂勞務派遣合同,并且想方設法地不交社保,比如多發幾百元讓員工自愿放棄社保,實際上企業省了社保支出,員工卻蒙受了損失。
勞動合同是員工與企業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的依據,而社保是對員工的一種保障,不簽正式的勞動合同、不交社保,實際上是對員工的「變相壓榨」,這樣的工作時間越長越「吃虧」。
2、輔助性的工作
很多人都曾在找工作時面臨過同樣的抉擇:想做的工作「門檻」太高,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工作年限還達不到。
面對這種情況,有的人選擇「曲線救國」,先從前台、助理等輔助性的工作做起,慢慢積累經驗,再找機會往上「升」。
短期內通過這類工作來積累工作經驗還是可以的,但畢竟工作的內容比較繁瑣和重復,真正能接觸到核心的機會并不多,也學不到太多的東西,難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。
如果你習慣了這種工作狀態,長期耽于現狀,不僅沒有進步,還可能會讓自己本身擁有的專業技能荒廢掉,這樣一來就離自己當初的目標更遠了,所以這類輔助性的工作只適合「0經驗」入門,但不適合長做。
3、門檻低的工作
有的人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工作,為了盡快立足,往往會選擇一些門檻較低的工作,比如保安、外賣員、服務員等等。
這類工作對于學歷、技能沒有太高的要求,但也正因如此容易被替代。而且這種替代還不是指一個人替代另一個人,這里被人替代了再去那里替代別人,而是很指多人都可能會被機器替代。
根據麥肯錫的預測,未來AI將會讓8億人失業,尤其是「低技能工人」,而高技能工人可以獲得更高的工資和更多的就業機會。
所以哪怕我們暫時因為生活所迫而選擇了這幾種工作,也要不斷地通過學習來增加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,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、不容易被替代,盡快換一個更好的工作。